铁龙驶出“北大仓”

 【字体:

侯嘉林 胡艳波 何佳曦
  热血沃黑土,振兴谱华章。密东线见证、书写着拓荒史诗。继承发扬北大荒精神,一批又一批建设者来到黑土地接续奋斗。如今,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蓬勃向上的“北大仓”,与这片神奇的土地融为一体,生生不息。
  “北大荒我的北大荒,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;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,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……”金秋时节,《北大荒人的歌》澎湃着新时代乐章。三江平原万亩稻田里水稻金黄。远处,满载粮食的货运列车源源不断地从密东线上隆隆驶过。
  从虎林市驱车一路向南,至密山市兴凯湖畔,王震将军率师开发的北大荒纪念碑高耸入云。“亘古荒原,渺无人烟,荆棘丛生,走兽之栖……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始,垦荒志士挺进。”碑文炳炳烺烺,将思绪带回到那个创业多艰的年代。
  1947年,响应毛主席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”伟大号召,从延安走来的人民军队挺进北大荒,唤醒了沉睡的荒原。复转官兵、支边青年、城市知识青年……数十年间,近百万垦荒大军相继奔赴祖国东北角,把汗水融入荒野。
  垦区地处边陲,土地肥沃、气候寒冷、交通不便。因国家急需运输木材,根据王震将军的意见,决定由密山向三江平原修建一条铁路,并先修建密东铁路。1958年3月开工,以复转官兵、支边青年为主的3000人筑路大军,分三段进行施工。同年8月,密山至虎林段通车。1959年底,虎林至迎春段通车。通车时举行了剪彩典礼,《人民日报》为此编发消息《火龙开进北大荒》。1962年春,密东铁路终点站建成,定名为东方红站。同年8月,密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。
  密东铁路全长超过160公里。上世纪90年代前,公路还不发达,当地生产生活物资和优质木材都是通过铁路外运。
  “当年北大荒真是北大荒,到处都是野兽,没有住的地方,大家只能搭草窝棚。”初到这里的情形,年近八旬的鸡西工务段退休职工谷凤奎记忆犹新。这位1969年响应国家号召入路的老职工,在密东线一扎根就是大半辈子,他见证了这条线路的建设和两次提速升级。“革命理想高于天,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并没有使我们退缩。”采访间隙,谷凤奎老人轻声哼起了当年的歌谣。
  几十年来,无数像谷凤奎一样的铁路人、垦荒人前赴后继,共同创造黑土地的嬗变传奇。
  依托独特的天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,北大荒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。到20世纪末、21世纪初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,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,北大荒加速转型,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北大荒的建设备受关注。北大荒精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,激励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不懈奋斗。
  一系列政策加持,龙江高铁成网,线路越织越密,客货运量不断增加。铁龙奔腾加速拉动,“北大仓”成了全国的大粮仓。从小兴安岭南麓、松嫩平原到三江平原,昔日荒无人烟的处女地,今日良田连片、林带交织、城镇棋布。
  “北大荒因国家战略而生,我们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己任,服从服务于国家大局。”黑龙江省虎林市工业信息科技局局长蒲振江说,“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客商前来采风、投资兴业,极大拉动了区域经济。”
  “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,勇敢向着新领域进军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,始终勇往直前,北大荒精神是永远前进的不竭动力。”在密东铁路终点站——东方红站,党支部书记刘金忠正在为职工宣讲。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,新建东方红站进出站设置采用“平进平出”模式,更加适应新时代铁路“公交化”的高效运转,实现了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。刘金忠介绍,车站是1958年由王震将军亲自命名的,取意“最早迎来太阳的地方”,60多年来,始终承担着运输粮食、木材和生活物资的使命。
  如今,继承发扬北大荒精神,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黑土地接续奋斗。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成为北大荒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。鸡西工务段虎林线路车间副主任王进说:“我爷爷是参与修建虎林至迎春段铁路筑路大军的一员,我父亲曾驾驶蒸汽和内燃机车在密东线上运送物资,他们都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。现在,北大荒精神的接力棒会在我这里继续传递下去。”
  今年是北大荒开发建设76周年,越来越多的南方创业者相信黑土地生金。虎林市鑫马米业有限公司经理杨光灿操着一口浓厚的江苏口音夸赞,多亏了北大荒、多亏了铁路,几年间企业壮大、效益翻番,他从装卸工成长为管理者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  如今,为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和龙江高质量发展,铁路部门积极开行粮食直达列车,为粮食运输开设“绿色通道”,提升运输速度,保障“北粮南运”畅通高效,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。同时,他们对密东铁路道床、轨枕、钢轨、道岔等基础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升级,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条线路的基础病害,保证了“北大仓”地区粮食、煤炭等重点物资运输安全畅通。
  眼下秋粮丰收,在粮食运输主通道佳富、福前等铁路线,铁路部门通过灵活增开货物列车,动态调整客货列车资源配置等措施,不断释放通道能力,全力做好国家粮食运输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。
  北大荒,红旗扬,好风光!不朽的北大荒精神,已深深植入每一个拓垦者的心底,也植入他们子孙后代的心底。许多老同志在子孙的搀扶下来到北大荒纪念馆,用颤抖的双手抚摸一个个熟悉的名字。
  “继承下去吧,我们后代的子孙!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——千秋万古长新;耕耘下去吧,未来世界的主人!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——人间天上难寻。”1962年12月,诗人郭小川到北大荒采访,发表了著名诗作《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》。如今,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蓬勃向上的“北大仓”,与这片神奇的土地融为一体,生生不息。
 
附件:
回到顶部